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

糖尿病前期不只是血糖问题,还有这3大危害!中医未病先防,早干预、早治疗!

来源:沈阳燕都医院

糖尿病前期属于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“中间”状态,包括空腹血糖受损(即空腹血糖6.1-7.0mmol/l)和糖耐量减低(餐后2小时血糖7.8-11.1mmol/l),为正常人发展成为糖尿病的必经阶段。 



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

它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

特别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!


1

增加微血管病变风险

糖尿病前期阶段血糖虽不是很高,但足以对全身小动脉、微动脉及毛细血管造成损伤,侵蚀患者的视力、肾功能和神经健康。研究发现,糖尿病前期人群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8.1%,明显高于正常人群;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7.7%,而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仅为10.6%。

2

 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

糖尿病前期亦可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、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,与正常人群相比,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2~3倍,其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脑卒中等大血管病变风险,发病率可高达40%。

3

 导致神经系统损伤

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还会损害神经系统,导致神经血流和神经功能结构发生改变,由此引发四肢麻木、手脚冰凉、疼痛感等问题,甚至可出现腹泻、便秘等症状。


糖尿病前期虽然危害巨大,但它也是一个机会点,为逆转糖尿病的最佳窗口期,重视并有效干预治疗,血糖就会有可能恢复正常,从而避免健康危害。

图片

沈阳燕都中医馆高继主任



中医眼里的糖尿病



首先,从病因病机来看,于传统医学角度而言,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。一般认为,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“脾瘅”的范畴。

在《素问•奇病论》中对于脾瘅就有记载,书言:“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。”在传统中医药的认知中,引起脾瘅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情志不遂、饮食失节和少动嗜卧等,心情不顺郁气难抒就会导致肝气的郁滞,饮食过饱、过饥或者三餐并无规律那么就容易诱发脾胃失和,不爱运动不升发阳气同时又贪多嗜睡就使得湿热内生。从阴阳五行角度来讲,便是木壅与土郁并至,最终引发了肝脾不调,气机郁滞,一般郁滞在中焦,对应在肝脾胃等部。

而同时,高继主任认为:对于糖尿病脾瘅,源于土壅,核心诱因便是中满内热,在发病的主要部位则是胃肠;湿热为患是标而不是本,对于脾瘅的治疗就常以治在枢机,调畅气血。

早期发现糖尿病非常重要,可以通过中医的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全面地观察病人的症状、病史和体征来判断病情。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、体重下降、口渴等,体征主要包括舌苔厚黄、脉细数等特点。早期发现可以提早干预治疗,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。

糖尿病前期处于中医“治未病”阶段,属于中医“脾瘅”范畴。临床中,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、症状、血糖指标、异常体征等不同,辨证施治。通过消膏转浊、理气化痰、健脾祛湿、养阴理气等治则,阻断疾病进展路径,改善胰岛功能障碍,平衡糖脂代谢,促使血糖调节正常。

大多数糖前期患者,一般1-2个疗程,即可有效控制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、体重等关键指标,消除健康风险,绝大多数的糖前期患者都可回归到正常人的健康状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