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王是一名教师,一年前确诊 2 型糖尿病,由于血糖值不是很高,医生建议可先采取饮食加运动的治疗方式。于是,小王对待吃饭这件事便“严苛”起来:以前每天的饭量将近1斤,现在吃不到2两,对荤菜更是敬而远之。小王错误地认为,控制糖尿病就应该吃得越少越好,尤其是主食不吃更好。很快餐后血糖10降到6.5,空腹6。三个月后发现空腹血糖都在8以上;用上二甲双胍、达格列净,空腹血糖难降,还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。 沈阳燕都医院 糖尿病微创中心
在此提醒糖友: 👇 饮食治疗并非挨饿或不吃主食 盲目控制主食 只会给控糖惹麻烦
Part 01 长期少吃主食,有何危害?
自身糖代谢功能紊乱血糖升高,调理难度大 大多数糖友只知道,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主食,通过肠道消化和吸收转成葡萄糖进入人体升高血糖。他们不知道当糖友不吃主食或只吃粗粮,那么外来碳水供应不足,人体缺少葡萄糖,肝脏细胞通过释放肝糖元或糖异生合成葡萄糖,输入到血液里升高血糖。长此以往,造成自身糖代谢紊乱,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,短期内餐后血糖下降明显,长期会造成空腹血糖升高。餐前血糖比餐后血糖还高,调理难度加大。 引起自身免疫下降 如果吃进的碳水化合物(主食)过少,能量来源缺乏,身体必然要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。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,易导致酮症酸中毒。体内蛋白质分解,久而久之则会导致身体消瘦、乏力、抵抗力下降等。 造成老年痴呆 吃主食过少的人更易发生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症状,出现脑功能下降的表现,如果长期如此,脑组织缺乏能量供应,会使脑细胞的功能逐渐丧失,最终导致老年痴呆。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还有些糖友虽然减少了主食的摄入,但增加了肉、蛋及油脂等副食的摄入,最终使得总热量明显超标,且会导致血脂升高,损伤血管内皮,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 易导致情绪异常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,有的情绪异常患者,如抑郁、焦虑、失眠等,可能也与长期主食吃太少有关。 <<<<碳水化合物不是洪水猛兽>>>> 合理食用血糖更稳
Part 02 糖友应该怎么吃主食?
主食粗细搭配有讲究 因为粗杂粮富含膳食纤维,消化吸收慢, 餐后血糖升幅低;与精制谷物相比,全谷物和杂豆类生成血糖的能力更低,因此在定量的基础上,一般建议主食粗细搭配食用。 吃干不喝稀 这是因为粥的煮制时间较长,淀粉糊化比较充分, 容易被消化道内的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,使血糖快速升高。同理,市场上售卖的糊化较充分的速溶麦片,也不适合糖友。 吃根茎类食物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有的根茎类食物糖分较高,如土豆、山药,在食用时要相应减少主食。吃100克~120克土豆、红薯、芋头、藕,应减去约25克主食。 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既有利于胃肠道的消化、吸收,适当降低餐后血糖,还有利于控制每餐的进食量,以增加饱腹感。 因此,“糖友要少吃主食”不是绝对地少,而是要相对地少;“糖友要控制主食量”不是不吃主食,而是应适量地吃。糖友切不可因“糖”废食,损害健康!